“网上厨房”是李治国投资的一个美食类App,创始人李卓林原本在深圳,到杭州与李治国聊过的第三天,就带着老婆与刚出生的宝宝迁到杭州创业。现在网上厨房也入驻了福云。
经营圈子
要将一个城市创业氛围逐渐酝酿起来,除了人和钱,还需要什么?
李卓林知道“网上厨房”以后会离电子商务越来越近,而在电商领域,最具活力的城市非杭州莫属。而且他希望找找互联网的感觉:“杭州让我学到很多东西,很难量化。我感觉我开始有互联网思维了。”
“找感觉”的路上,李治国先帮他开了个头:在他的介绍下,李卓林在文二路一个开放式办公间开始办公。他先占了个位置但并不付租金,与三家创业公司先交朋 友,一点点开始注册公司、雇人、付房租。初来乍到、单枪匹马的他是里面较早做App的一家,开始有人拉着他讨论技术疑难问题。
杭州也 有 咖啡馆文化,白鸦等互联网人创办的贝塔咖啡是国内第一家互联网主题咖啡馆。在杭州经常会组织创业沙龙活动,李卓林也会去听。“例如刚好你谈到一个技术上的 问题,我解决过了,那我就站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,大家并不会窝在某一个角落里面不说话。”现在他去得少了,因为每天都是八九点下班,“挑一些有干货的过 去”。
这种交流的可贵在于务实。“如果你问我,在这里与刚见到第一面、第二面的新朋友,能聊到很深的东西吗?我只能回答你,不浅,因为感觉是朋友间的交流,而且很容易擦出些新的火花。”
李卓林在福地结识了同样从常州搬来的公司“小豆淘客”,他形容创始人陈飞是个很实在、很特立独行的人,他在蘑菇街之前就考虑做导购网站,虽然没做起来, 但是对淘宝的“接口”非常了解。李卓林经常直接去找陈飞请教。“在杭州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些联盟之类的东西,我在里面的应用开放一个接口给你,你导一堆用户 给我,我再做出一个功能导用户给你。”中午,由于食堂“容积”有限,这些公司还会自觉分批前往。
这座城市的创业者中,有阿里旧将,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。未来将会有怎样的构成,是否还会形成新的集群,谁也说不好。
苏州:最为活跃的创业城市
简单来讲,苏州的政府机构很替创业者着想,能主动上门帮企业解决一些难题。
口述 | 启明创投合伙人 胡旭波
整理 | 刘岩
摄影 | 汪旭东
苏州是一座比较适合创业的城市。江苏属于经济大省,当地居民的经商氛围浓厚,苏州居民都是在这种商业氛围和商业文化中熏陶成长出来的。所以苏州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本地化人才优势。
跟很多城市相比,苏州政府明显地具备很强的商业化意识和服务化意识。他们成立苏州工业园区,还有苏州生物纳米园等园区,都属于企业化运作。我跟当地政府交流后的感觉就是政府很贴近企业家、贴近投资人。
简单来讲,政府很替创业者着想,能主动上门帮企业解决一些难题;其次,苏州政府讲的话跟投资人跟企业家是同一种语言,不存在交流障碍。有时在很多城市,就存在企业家、投资人、政府讲话语言风格不一致的现象,大家彼此沟通起来就不会很顺畅。
再看苏州的政府团队,素质高、有国际化视野,又善于商业化运作。这从给予企业家的很多优惠政策中就可以看出,还包括园区的搭建,人才的引进等政策的落 实。他们会特别积极主动地帮企业介绍投资人,还会通过提供其他一系列完善的金融服务帮解决企业资金难题。在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,很多企业也会讲起苏州政府 和园区的服务意识很强,办事效率比较高。政府和园区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,不能说最好,也是最好之一。
苏州创业成本相对低。就涉及 加 工厂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来说,若在上海北京等城市,创业成本会非常高,而二线城市苏州就成为了比较好的去处,毕竟土地可扩展规模会比较大。相比之下,已经有 一些城市没有地皮或者地皮很贵。比如,之前听一个创业者说要在北京创办一个生产加工型企业,但是搞不到地,即使能搞到地也要80万到100万块一亩。如此 高昂的成本一般企业承受不起。所以,长远来看,一些制造业要在上海、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,阻力还是蛮大的。
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城市的时 候,第一,要考虑成本,包括土地成本、用人成本等。如果是制造型企业,首先要考虑土地成本;如果是毛利高、技术门槛高,也不需要占据很大办公空间的企业, 更重要的还是考虑能否找到合适的人才。苏州的土地不是很便宜,但也不是很贵,处于中间水平。还要看当地有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。比如苏州在生物医 药、医疗器械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。第二,考量政府非常重要。要考察下落户城市政府的政策倾向、服务效率、口碑等因素,比如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是否低,所 在行业是否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等。
最后,选择城市时,对生活成本因素的考虑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像苏州就有一个这个优势,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低,生活质量也还蛮不错,整座城市的规划、建筑设计都挺好。长远来说,我觉得创业者挑选的城市应该是生活相对不错,员工可以长久安居乐业的城市。
一步步走来,苏州的土地成本也在上涨。尽管现在苏州的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做得不错了,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,人才的需求量能否满足?比如当苏州有更多 企业成长到几个亿规模时,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增大,难道再去上海挖?所以苏州本身应该想办法为未来吸引或储备更多高端人才。此外,苏州政府的效率可以 继续更上一层楼。还有,苏州可以把居住环境、饮食、娱乐等方面的层次继续提高,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进来。希望苏州能一直保持不骄不躁地心态快速发展下去。
在成都成就“蚂蚁雄兵”
文/曲琳
一个上海人跑到成都创业,并自喻“新知青”,他玩得转吗?
2005年,上海人汤耀华到成都开便利店。对这个问题,他比谁思考得都多。
上海是中国大陆便利店文化最发达的城市,汤耀华经历了便利店在上海布点的阶段,他曾经在卖场任职,负责过上百亿元的总采购单,如今要在一个大中型超市为主的城市重新开始,而且还要带头烘托起一座城市的便利店气氛,谈何容易。
他所创办的“wowo超市”在成都拥有近300家门店,全球便利店典范7-11以及上海的领头羊品牌“全家”都开始进驻成都。下一个回合,wowo超市需要反过来迎战它们。
便利店就是“蚂蚁雄兵”
虽然汤耀华在百联、江苏文峰集团任职时每年要参加成都举办的糖酒会,但他总结,上海人不喜欢到外乡创业。“要么出国,要么进国企、外企,上海人连北京都不爱去的。我当时到内地来,所有人都持反对票,还给我命名:新知青。”
与沿海城市对比,成都被称为“内地”。经营酒类起家的“川喜集团”与汤耀华曾有合作,2003年,他们看到便利店的趋势,愿意为此投资,邀请汤耀华作为职业经理人来成都开店。汤耀华推脱一番,对方执意要求他作为总操盘手,采取投资者与经营层完全分开的形式。思考两年后汤耀华欣然前往,便利店是他唯一没有接触过的零售形式,也是零售行业最难的模式,五脏俱全,看似小,实则深。
而他对成都最初的印象是,这是一个“很麻辣”的城市。后来他又做过很多调查,发现成都冬天不冷,夏天也不太热,人民群众的夜生活丰富,而且喜欢到外面吃饭,成都小青年就爱结伴去街头火锅店,下午在茶馆晒太阳。“如果城管不管的话,我想马路上肯定到处都是串串香。”
这座城市的“消费观”与其他城市很不同,成都人的消费会更提前,而且并不介意成为“月光族”,甚至有一些非理性。一些奢侈品牌选择成都为进军中国西部的第一个城市,而那些品牌销量立即令人刮目相看。如果开便利店,能够将他们潜伏的“购买力”唤醒。
巧的是,成都市长葛红林多年生活在上海,虽然汤耀华没有同市长交流的机会(“人家是市长,我只是个体户”),但他感觉这座城市很欢迎这种新业态。例如,他们注册在成都市高新区,库房在郊区,曾经扩充3次,后来在高新区以优惠价拿到了50亩地,办公室、仓库、食品厂都放到一起。“要感谢成都市政府的支持,便利店这种形式可以国家倡导的推动‘社区服务’、‘早餐工程’ 。”
成都在2010年9月开通了地铁一号线,目前三号线在建。汤耀华希望借鉴上海的“地铁消费文化”,不仅要在地铁站边上开便利店,而且“地下”也要布点,这是上海地铁线路的特色。他找到成都地铁公司招商部,发现对方已经有了很周密的规划,究其原因,在“地下经济”方面,成都也在以上海为标杆。
“我们这个业态就是‘蚂蚁雄兵’,看似小,但是会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。蚂蚁形成巨大的队伍,也能够推倒大象。”最近汤耀华到贵阳、昆明等城市考察,希望把店铺开到这些地区,让他郁闷的是,这些城市的大卖场虽然红火,规模最大的中小型超市也只有100家,但是政府对便利店的认识度严重不足。他去找一些朋友咨询,对方想都没想,回答“我们这的小店够多了”,对便利店的概念并不了解。
“问题是,我又不能带他们到上海、到台湾去看。但是成都非常好,感觉跟国外接触也比较多,清楚便利店是现代城市的标准配置。”
变化中的成都
wowo超市面世后,首先把控了这座城市晚上8点后的市场,在此之前这里几乎没有24小时服务,如果晚上要吃零食就只能去大中型超市多囤货,现在终于可以随时下楼买东西了。
起初wowo超市的发展没那么容易,毕竟是新的业态,需要打拼出新战场。汤耀华认为,wowo品牌的转机在汶川地震时期。地震后城市一片漆黑,很多商铺都停掉,各种超市也关店停业,而wowo超市坚持营业,由于余震不断,汤耀华把总部员工派到各个分店支撑营业。
“我想wowo肯定不是这个城市的第一家便利店,之前的没有做起来,因为它们的概念还停留在社区小超市。地震时我们156家店全部坚持营业,在这之后便利店这种概念被成都人接受了,危急时刻也能坚持不关店。原来不到便利店的中老年顾客也开始来wowo超市消费。”
wowo超市也见证了成都市容的变化。在地震之后,这座城市没有出现物资匮乏、价格暴涨的恶性经济环境,反而发展得更迅速,房价也攀升,并开始修建地铁。消息灵通的汤耀华抢占了地铁各个口的黄金铺面。另外,城市做道路改建,双向马路改单向,会影响到原有店铺位置的人员流量,wowo超市也在做调整。
房价上升,商铺的价格也递增,前几年成都的商铺地租普遍是北京与上海的三分之一,最繁华的春熙路也只是上海的二分之一。今年来看,有的地方租金成本涨了三倍,已经直追上海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还原了便利店这种业态的本质:在现代化城市中,开发商希望引进将更多主力品牌,占地很大的大中型超市会减少,小型店面反而多起来。
受wowo的影响,成都人熟识的中型超市“红旗”与“互惠”开始往小店发展,7-11与“全家”则分别在去年与今年进入成都。7-11在全球的拓展由多家公司联合完成,这次他们派了“日本开便利店最厉害的人”(汤耀华语)过来,目前开了70余家;全家刚进入,店铺不到5家。
“我们前几年把便利市场做得越来越成熟,这些巨头就马上切入了,十字路口的位置我们拿了很多,卡位卡得比较牢,另外消费者其实不知道他们的背景,他们对wowo很了解,在品牌上我们已经站住脚了。”汤耀华说。
但是从防守的角度,最近wowo超市还是将物流中心做升级,开始利用电子标签、补货传送带,希望更自动化一些。
汤耀华对比看过7-11的发展,这个品牌在中国内地的拓展从北京开始,开店不快,稳扎稳打。而wowo在成都是大步迈进。“便利店就是一个高成本的做法,高投入、高成本、高速度的发展,所有东西都符合三高。速度太慢不行,后台成本就很大。我们希望以数量作为品牌的支撑。”
“回头看,成都之前有了红旗和互惠,如果当时投资方不在成都,我可能第一选择不是这里。现在会觉得当时压力很大,不过已经打开了局面,我觉得wowo的模式在其他城市肯定能复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