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传媒创始人王长田:站在风暴中心才能不断发展(3)

  初创期,产品就是一切。有了好产品,即便管理不完善、内部有矛盾,问题也不会太可怕。如果你的产品具备足够竞争力,它会帮你掩盖很多东西。营销这件事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,但我觉得,目前创业者们务必抓住一条——要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。你不懂互联网思维,就找懂的人来,公司内部没有这种人才,就跟外面的人合作,合作之路是可行的,而且成本比较低。

  第二个阶段是生存。初创公司大多会遇到各种威胁,比如你的产品可能会被其他竞争者取代。此时的对策是,一定要先生存下来。如你所知,任何行业都会发生变化,有些企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如日中天,但一两年后,可能整个这个行业都不存在了。

 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新业务,尤其是支撑性业务,当然,原来的业务还要进一步做实,这样才能降低你的风险。之所以很多企业在第二个阶段就已死掉,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过于单一,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。这时,企业需要的是其他相关支撑性业务。另有些公司在这一阶段开始彻底转型,的确有转型成功的,在互联网行业中这样的公司也有很多,它们已在前期积累了大量用户,因此以前业务做不下去了,只能转成了别的,但后来也做起来了。

  第四个阶段是实现公司的规模化。

  无论如何,做实主业都是最重要的,多元化只是企业做大之后的路径选择,小企业不存在多元化,只能单一化,不过,周边业务可逐步丰富。以光线传媒为例,以前做自我介绍时,我都说自己是做节目的,现在我说自己是做内容的,因为节目只是内容的一部分,也就是说,单一业务可以在概念上有所延伸。

  创业心态需摆正

  韦尔奇在GE(即通用电器)曾推出过一个发展战略,叫数一数二,即GE进入任何一个领域,都必须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,然后不断扩大比较的范围。就创业者而言,比如大家都是做手机的,你做哪块呢,做屏、做芯片还是做设计?其实,如果你能把一个行业切得很细,数一数二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。但要真正做到数一数二,还应持续扩大你的可比较范围,包括区域、产业链的上下游等。目前数一数二已是光线传媒的一个基本理念。

  韦尔奇还有一个观点,也在光线传媒灌输得比较好。韦尔奇治下的GE,与当下中国很多企业不同。后者常说的是,我今年要销售多少多少,市场占有率要达到多少多少,GE往往不会去做这些。韦尔奇的理念是,你可以做此规划,但这并非强制性要求。在中国,很多企业领导往往是拍脑袋下指标,韦尔奇不是。他说,你看了你报给我的数字,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。他永远是不满意、不满足的。

  光线传媒采纳了这一理念。有时我们并非完全不涉及数字指标,但以我的个性和管理风格,我根本不在意这些数字,我只是使足了劲好好去做,能做到多少是多少,不管做到了多少,我永不满足,总觉得自己能做到更好。

  就创业者而言,如果你打算改造某一行业,那你首先要能在行业内生存,要跟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比一比,看看自己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。如果你能改变一个行业,将来你就有可能去改变整个社会。但起点是,你必须潜心研究所在行业。事实上,如果能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产品或服务,创业者甚至无需研究竞争对手,因为你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,从来没有一个企业,是通过跟竞争对手比较而发展起来的。一家企业能够获得成功,只能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好的产品或服务,而且已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更多用户使用到了它们。

  大家已经看到,近年很多创业公司已被上市公司收购。在我们这个领域,总市值高达几百亿元的电影电视剧制作公司、游戏公司等也都被收购了。很多人都在观望,如此大规模并购后,该行业到底会怎样发展。

  我可以肯定地讲,一半以上的并购是有问题的,此中有两个原因:第一,上市公司过于急功近利。看得出,有些人是想转型,想从电视行业转向影视娱乐文化行业,而业绩需求、资本市场的概念需求等,对他们来讲是排在第一位的,风险因素常被忽略。第二,被收购公司为迎合上市公司的急躁心理,往往会抛出一些不太符合商业常规的做法。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,将使并购风险大增。

  最近我看到一家游戏公司,产品做得不错,但开价高得吓人,20倍市盈率。一个年利润5000万的企业,现在就要卖10个亿,我就纳闷了,这个创业者到底在想什么呢?卖完之后,把钱拿走?拿走50%,5个亿?20倍是个什么概念?它意味着,如果公司业绩不增长,投资者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,也即年回报率仅为5%,银行贷款利率都比这高。这显然是有问题的。这种企业,我不认为它能够有长足发展,而这样的创始人,我也很不看好。


共3页: 上一页123下一页
无锡网站建设 我要咨询建站 >